【天極網家電頻道】近日一女士在網上發帖爆料稱,她在民宿中使用智能音箱時發現,里面竟然儲存著她自己和朋友在房間內活動的多段視頻,音箱內甚至還記錄著此前入住客人的隱私畫面。事件曝光后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智能家電產品使用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矛盾,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隨著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智能家電產品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智能電視除了觀影看劇以外,還能為用戶提供視頻通話、AI健身、體感游戲等多樣化場景體驗;智能冰箱在發揮存儲食物的基礎上,不僅能夠智控冰箱內的溫度,還能通過冰箱大屏每日為用戶推薦營養菜譜;而智能洗衣機則讓手動加洗滌劑、柔順劑的步驟交還給了洗衣機,實現一鍵智能完成……
但是家電智能屬性的背后,是一個龐大的數據收集過程。通過收集我們編寫的文本、上傳的照片以及各類傳感器數據、設備與設備之間通訊等信息,智能家電產品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喜好和習慣,進而給我們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智能家電產品所建立的“數據庫”,更好地貼近了用戶的使用需求,也讓產品功能的實現更有針對性。
然而數據的收集又是一把雙刃劍,夾雜著信息泄露的風險。譬如近年來火爆的家庭清潔電器掃地機器人,其通過先進的導航技術能夠迅速獲取房間內面積、家具布局等數據信息,從而建立地圖輔以更高效的清掃。但是如果這些地圖沒有得到有效地加密保存,信息被肆意流傳,不僅會給不法分子進行盜竊等犯罪活動提供便利,也會給用戶的家庭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
此外,攝像頭的配備也增加了智能家電泄露用戶隱私的風險。同樣是掃地機器人的例子,曾有新聞報道,一款智能掃地機器人在相關隱私安全的測試中被研究人員“黑”進了操控頁面,并獲得了其內置攝像頭的使用權限。在測試中,研究人員不僅能夠錄制視頻,而且還可以控制攝像頭的角度調整焦距,用戶的隱私在鏡頭下展露無遺。
此次被曝光的智能音箱“偷拍事件”,正是攝像頭被違規使用所致。在該智能音箱品牌事后發表的聲明中了解到,涉事的智能音箱為普通用戶版,攝像頭在其“看護助手”功能下進行開啟,目的是為了幫助用戶在異地通過家中攝像頭看護老人和孩子,便于發生意外時進行及時處理。該民宿違反了智能音箱普通用戶版下的《看護助手協議》,在非家庭場景使用產品,應立即停止該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聲明中表示該智能音箱還專門針對酒店等商用途徑研發了酒店版,去除了攝像頭以及OTG接口,采用了安全ADB方案,以最大程度保護用戶隱私。可見,在對用戶隱私的保護方面,產品端并不是“坐視不理”,只是相關監管以及宣傳并沒有同步到位,被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或是鬧出“烏龍”。
總的來說,在家電智能化的浪潮下,用戶隱私保護仍然任重而道遠。家電廠商依舊在這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如何優化操作系統的安全性、構筑更為牢固的“防護墻”,是在研發每一代產品時不能落下的方向。同時,用戶自身也需要增強個人隱私防范意識,凡事多留一個心眼,讓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變得“無機可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