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極網家電頻道】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家電產品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掃地機器人憑借能夠自主移動、有效清掃、導航避障等優勢,成為了家庭地面清潔中新的解決方案。以往一些需要人手來進行的地面清潔工作,現在可以通過掃地機器人省心完成。
然而,事物的發展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掃地機器人,并不是其一開始就具有的形態,掃地機器人的發展經歷過也正經歷著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自第一款量產的掃地機器人“三葉蟲”問世以來,掃地機器人就朝著清潔效果更徹底、使用體驗更智能的方向不斷革新發展。首先,面對更高覆蓋程度的清潔需求,掃地機器人在形態上發生著變化。它的機身變得更薄,不僅能夠應對空曠地面的清潔,床底、沙發底這些我們人手難以打掃到的區域,掃地機器人都能深入其中進行清潔。
其次,掃地機器人的清潔功能也變得更加全面,從單一的“掃”到“掃吸拖”多種清潔功能集合于一體,再到配備基站承接機器人的自集塵/自清潔功能,掃地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用戶的雙手也更大程度被解放。
再者,掃地機器人的“眼睛”——導航避障,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掃地機器人導航與避障之間的功能模糊,掃地機器人通過隨機碰撞之后來界定需要清潔的區域,這就猶如在眼睛上蒙上了一塊黑布在路上行走,地面清潔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會出現反復和大面積清掃、漏掃的情況,實際的清潔效果甚至還不如人手清掃;第二代掃地機器人進入了局部規則清潔階段,其一般配備了陀螺儀等傳感器,用來輔助掃地機器人進行效率更高的地面清潔。但是這種陀螺儀的精度一般較低,在面對面積較大的復雜地面環境時,陀螺儀導航的弊端會逐漸顯現出來,漏掃、反復掃等問題依舊存在;第三代掃地機器人則具備了全局規劃清潔的能力,其一般兼備搭載激光導航以及視覺導航技術,激光導航主要負責清潔前期的建圖,視覺導航則主要負責清潔過程中的避障。在激光導航與視覺導航的混合作用下,掃地機器人具備了自主導航與精準避障的能力,即使是面積較大且復雜的地面環境,也能夠實現全面清潔。
進一步來說,不管掃地機器人再怎樣演變,導航避障技術始終是掃地機器人的發展核心,掃地機器人的清潔效果也是建立在智能化程度高的導航避障能力上。在目前掃地機器人處于的全局規劃時代,有一家企業所做出的貢獻我們不得不提。2016年,石頭科技帶來了自研的 LDS 激光雷達 + SLAM 算法,率先攻破了掃地機器人在智能感知與算法規劃的技術壁壘,成為了全球首家將激光雷達技術大規模應用的企業。
與初代隨機碰撞式掃地機器人不同的是,石頭掃地機器人采用的LDS激光雷達具有業內領先的掃描速度和精準度,能夠高效、精確地建立房間實時地圖,為掃地機器人的室內定位和導航提供有力支撐,結合自主研發的RR Mason算法,通過獨創的CPU和GPU協同加速SLAM的技術,準確、實時規劃清掃路線。
除了LDS激光雷達的“硬支持”,RR Mason算法就是石頭科技的核心“軟實力”。在石頭科技最新掃拖機器人旗艦產品——石頭G10S上,其搭載的RR Mason算法歷經180次OTA 迭代升級,已進化至9.0階段。在RR Mason 9.0算法的加持下,石頭G10S不僅擁有快速建圖功能,能夠以先建圖不清掃的方式,快速完成房間地圖的構建,而且還新增了快捷指令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快捷指令設置機器人進行全自動的“先拖后掃”,或者進行一連串的劃選區清掃,清潔模式、清掃吸力、拖地偏好、清潔時間、清潔次數都可以提前設定,只需一次設置,從此機器人就能自動依次完成。
回到掃地機器人的清潔力方面,石頭科技也在不斷改良革新,為用戶做得更多。在采用平板拖布的基礎上,石頭G10S等多款石頭掃地機器人搭載了自研的聲波震動擦地專利技術,能夠實現線性橫向高頻震動,加以配合升降模組對地面主動覆壓強擦,帶來3000次/分鐘的高頻震動,有效瓦解地面污漬。與旋轉擦地的方式相比,石頭掃地機器人采用的震動擦地不會出現縫隙漏拖以及地面殘留螺旋狀水痕的問題,而且對頑固污漬的去除率也更高。
此外,墻邊位置的清掃也沒有被石頭掃地機器人所忽略。它的邊刷通過多傳感器融合判斷,能夠實現動態調速。正常清掃時以低速選擇,避免打飛垃圾;在沿墻或繞著家具清掃時,則會增加到2.5倍速,以高轉速將灰塵毛絮掃出,更聰明地解決墻邊清掃難題。
面對日趨成熟的智能清潔市場,如何快速抓住用戶使用痛點,并以高效的技術實力給出解決方案,是一個掃地機器人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從全新發布的旗艦掃拖產品石頭G10S上看,顯然石頭科技做到了這一點。然而這一切并不會是終點,在未來,期待石頭科技給我們帶來更多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