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2022年,雖然我們的生活和消費仍然深受疫情等各種因素影響,但在過去的將近半年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繼續探索新型家庭生活方式的趨勢,以及家電產品向著智能化、自動化發展的趨勢。
這其中,“掃地機器人”或者當下更普遍定義的“掃拖機器人”正是智能家電產品發展的一個縮影,它除了更廣泛地向著以年輕化、高凈值等為特征的消費者群體中滲透,也具有在功能性與智能性兩方面腳踏實地的進步軌跡。
“掃拖”之于“掃”的進步
本次我們來看看功能性。從名稱就可以看出,掃拖機器人相比掃地機器人最顯著的改進就是添加了“拖地”功能,這不僅僅是為掃地機器人添加了拖布、水箱等組件,在表象之下,我們更能看到新型“掃拖機器人”在技術組合、行動邏輯、工作方式等領域的蛻變。對一款掃拖機器人而言,它要處理的問題包括拖布的安裝更換方式、一次性or可重復使用的選擇、拖布的工作模式、自清潔方案、面對不同地面材質時的處理預案、更復雜的清潔路徑規劃等等。
考慮到市面上存在著多種定位的掃拖機器人產品,以上提到的功能與硬件顯然存在著各有取舍的狀況,不過對于一部分旗艦定位的掃拖機器人而言,為了使用戶獲得相對全面的功能與更優質的體驗,它們普遍有著面面俱到的特性和實現“全能化”的傾向,因此對于上述需求要能夠盡數滿足。
一項核心功能需要更多小功能支持
但說到“全能化”,另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是掃地機器人的基站。從最簡單的充電,到當今發展出的多樣化功能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支持掃地機器人的工作,可以說如果沒有基站功能的豐富和提升,掃地機器人乃至掃拖機器人發展出的功能實用性就將大打折扣,甚至反過來對用戶產生額外負擔。
基站功能的提升,首先出現在與掃地機器人吸塵功能相匹配的集塵功能上。掃地機器人本身由于體積的限制,機身內部僅有少量的空間能夠分配給裝載塵埃、紙屑、毛發等的集塵盒,需要用戶以較短的周期進行清理,用戶依然需要頻繁接觸此類過敏原。而基站集塵功能在省心和健康兩方面帶來了飛躍:它不像掃地機器人本身具有嚴格的尺寸限制,能夠提供更大的集塵空間,將用戶的手動維護頻率降至1-2月一次;此外,基站集塵功能一般采用封閉式風道與一次性塵袋組合,用戶可以便捷更換塵袋且無需直接接觸塵埃污物,使其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因此,基站集塵功能正在成為當前市面上掃拖機器人的標配,它本身作為一種結構相對簡單的功能,但能夠帶來很大的體驗提升。與此同時,基站進化之路上的另一個趨勢卻產生了牽涉甚廣的復雜功能。
這個趨勢就是完善基站對拖布的處理功能。眾所周知,拖地除了拖把或拖布以外還需要水和清潔劑的參與,除了掃拖機器人本身對于拖布濕度、拖地區域的掌控外,基站同樣需要實現與水相關的功能支持。其中最基礎的是換水,這項功能出自與集塵相似的考慮。掃拖機器人內部同樣無法容納更大容量的水箱,因此一次掃拖工作能夠覆蓋的面積有限,如果掃拖機器人能夠實現自主返回基站加注水箱,則能夠滿足更大面積自主清潔的需求。
以上是基站在水的利用方面延伸出的第一項功能,基站清水箱同時會兼任清潔劑加注、特殊抑菌模塊等功能的搭載。
另外,我們會注意到具備換水功能的基站一般會配備獨立的污水箱,它的主要任務是收集拖布自清潔后換下的污水,它并不會與掃拖機器人直接相連,而是連接至基站底部的專用清潔槽,這個位置一般采用刮洗等方式對掃拖機器人的拖布進行自動化清潔,能夠起到延長這類耗材使用壽命,基本免除用戶手動清潔維護的效果。開發者同樣考慮到工作和自清潔結束后潤濕拖布閑置時的處理,通過在基站底部搭載熱風烘干功能,避免靜置的濕潤拖布滋生細菌、產生異味等等。
在當下最新的掃拖機器人產品中還出現了一種新趨勢,目的是實現在用水方面完全解放用戶雙手的體驗,這種在已有的換水自清潔與清污水箱基礎上添加的小設備,以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突破了筆者對于居家“懶人”生活的想象:不僅掃地拖地無需親力親為,連水箱換水都通過直連上下水道的方式得到了解決。
“全能”是體系化而非單項的進步
相比早期掃拖機器人配備的下掛式簡易拖布模塊,來到2022年中的新品已經將拖地這項功能發展成機身常備的拖地組件與常態化的清潔流程,它的改進提升并不是一項孤立的進步,而是綜合了用戶需求、實際使用場景、基站本身的配套功能后推出的,并沒有因為功能與結構的復雜化而為用戶帶來額外負擔,具備較為成熟的使用體驗。
從這一點來看,可以說正是因為掃拖機器人的功能與相對完善的支持同時具有從單項到多項、從簡單到復雜的趨勢,消費者對于體驗的高標準才會有著同步的提升。面對一款號稱“全能”的產品,消費者將對其寄予厚望,關注的不僅是硬件性能、創新功能,還有對于各項功能的全套預案。
一臺僅能進行掃地吸塵工作,但配備了自動集塵基座的掃地機器人,與一臺支持掃地與拖地,但用戶需要時常自己清潔塵盒、拖布的掃拖機器人,如果消費者只能選擇其一,想必都會有所遲疑。其它智能家電產品也可能在邁向多功能的發展路徑上面臨這樣的狀況,相比單項功能的突飛猛進,眾多功能與支持的有機結合可能才是走向“全能”的穩定途徑。
推薦閱讀